理財第一件事要先有財可理,但賺得多不一定能留下得多,所以年輕人想掙出第一桶金,不見得非要遠赴澳洲當台勞。踏入社會第一份工作在電視媒體當助理,薪水只有27,000元,卻在工作11年後存到近400萬元的小珍(化名)就是很好的例子。
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被媽媽逼著存錢


眼看別人花錢體驗生活,2年後才轉念


 


「我剛開始存錢,是我媽逼我的。」小珍笑著回憶說。小珍從事會計的媽媽認為,年輕人如果在拿到薪水時,沒有先養成儲蓄的好習慣,很容易不知不覺就把錢花掉了,非常可惜,因此當小珍領到第一份薪水,小珍媽媽不是期望她給孝養金,而是帶她到銀行開設2年期的零存整付戶頭,強迫她每月要存下8,000元。


       


好不容易工作賺錢了,小珍想買的物品、想去旅遊的地方,清單有一長串,但薪水才拿到手,就被迫存入8,000元;雖然不到薪水的3成,她還是常常會向媽媽抱怨自己的錢好少,不像其他同事能隨性花錢。


 


但當2年定存到期時,小珍發現帳戶像是「突然多出」一筆20多萬元的錢,非常有成就感,更重要的是,經過這2年,她已經習慣儲蓄。「當你習慣每個月薪水發下來就要先被扣款之後,儲蓄這個動作變得很自然,其實少掉那些錢,你的生活也沒有變得比較差。」她說。


 


習慣養成了,最初還會抱怨儲蓄讓自己沒錢花的小珍,在每2年定存到期後,居然主動提高每月儲蓄金額,從每月8,000元提高到12,000元,接下來又提高到15,000元、2萬元、25,000元,穩定向上。每月都是先扣下存款,才讓剩下的錢拿來花用,讓媽媽很欣慰她的改變,「有種女兒真的長大的感覺,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財富。」   


其實像小珍的例子,讓自己成功成為理財的高手,不乏成功案例,過程的犧牲和持續力就很關鍵,但是你也還有多項選擇。


【理財公式】靠儲蓄存第一桶金


 


收入 - 儲蓄 = 支出


 


儲蓄依用途細分成2部分:


 


1. 生活保障用:優先存到緊急預備金(通常以6個月的家庭支出為標準)


 


2. 累積財富或未來當投資本金用:一桶金至少以先存到100萬元為目標(不含緊急預備金);除了投資之外,應不做任何其他用途,這樣就毋需擔心短期的投資績效


 


進階版:收入 - 儲蓄 - 投資 = 支出


 


【應用方法】4類定期儲蓄存款


 


零存整付》


 


操作方式:按月定期定額存入,到期一次領回本息


 


特色:


1. 每月須定期定額存入


2. 按月複利計息,到期後一次領回本息


3. 適合想要每月強迫儲蓄的對象


 


整存整付》


 


操作方式:一次存入本金,到期一次領回本息


 


特色:


1. 一次存入本金


2. 按月複利計息,計息期間不得提領利息


 


整存零付》


 


操作方式:依次存入本金,存滿一個月後,按月領回本息


 


特色:


1. 一次存入本金


2. 按月計息,每月領取固定金額或本金與利息


3. 適合退休族,每月領取固定金額當生活費


 


存本取息》


 


操作方式:依次存入本金,按月領取利息,期滿後領回本金與最後的利息


 


特色:


1. 一次存入本金


2. 每月採單利計算,期間內的每個月領取利息


3. 到期後領回本金與最後一期的利息


4. 適合退休族使用    

以下的經驗問答,也可以當成你很好的意見導師,不需要再走冤枉路,讓你可以在最短的時間達成你的理財目標:



【理財必問】確定每筆開銷優先順序,收入才能有效運用


       


 


Q:為什麼要先扣掉「儲蓄與投資」的金額,剩下才是支出呢?不能等到每月的月底,再將剩餘的錢存起來就好嗎?


 


A:公式裡會先減掉儲蓄與投資的金額,主要是為了確立每筆開銷的優先順序,預先做好規畫才能確保資源不會被排擠,每月的收入都能有效的運用。


 


通常我們習慣用「緊急、不緊急;重要、不重要」的概念,來判斷事物的優先順序,一般來說,支出相對於儲蓄比較緊急。


 


倘使你認為必要的基本生活開銷屬於「緊急且重要」的事情,而儲蓄屬於「重要但不緊急」,在這樣的認定之下,若沒有事先做好預算規畫,則儲蓄因為不緊急,通常會被「緊急但不重要」的非必要支出(例如遇上百貨公司週年慶、親友被追債向你告急借錢等等)排擠,造成儲蓄金額減低。所以要克服存不了錢的弱點,就要先把儲蓄額當作是「重要又緊急的支出」。


 


Q:專家常說儲蓄重要,但我才剛開始工作,薪水只有22,000元,我該存下多少比較好?有沒有一個比率可以參考?


 


A:儲蓄沒有固定比率,能存下10%不嫌少,30%也不嫌多。而每個人能存下多少,會受到2個變數影響:


 


1.目前的居住成本與責任成本(客觀條件)


 


一樣是賺22,000元的年輕人,但是有沒有租金或房貸支出?需不需要負擔家人(如父母弟妹)生活?住在台北還是花蓮?加計居住成本與責任成本後,兩者之間的儲蓄率比重就會有差,如果都沒有房租或房貸支出,也不需要給家用,這樣的人若儲蓄太少,就對自己太寬容了。


 


2.有沒有設定財務目標(主觀意願)


 


對於未來愈有現實感的人,愈願意為未來而事先準備,愈有動力存錢。所以每個月能存下多少,其實就是對於現在的支出(包括必要與想要)以及未來的支出之間做出分配與平衡。設定明確的財務目標並且量化後,才能夠回推自己到底每個月需要存下多少錢以達成目標。


 


就是因為擁有明確目標,所以會產生動力,自己願意縮衣節食,並且增加收入、提高儲蓄率,盡早完成自己的目標月需要存下多少錢以達成目標。


 


Q:為什麼要先存緊急預備金?要如何評估自己該存下多少緊急預備金呢?


 


A:依據主計總處的統計,國人失業或轉業的平均轉換工作所需時間,約是6個月。因此緊急預備金通常會以6個月的家庭支出為基準,再依據個人失業風險、待業時間長短以及市場景氣好壞做上下調整。如果景氣不好,尤其是做小生意的店鋪老闆、中小企業主或是業務人員,都需要多一點的緊急預備金,以應付資金需求。


 


另外,並不是存到緊急預備金後,就不必再儲蓄,而是當存款已經超過須準備的緊急預備金的部分,就可以做為投資的資金來源,儲蓄習慣始終要維持。


 


Q:如果碰上失業,收入驟減,是不是還必須維持儲蓄的動作呢?或是把定存解約,暫停儲蓄?


 


A:將定存解約只會損失利息,本金並不會損失,所以遇上失業,不需要立刻解除定存。而至於是否要繼續儲蓄,就要看當初自己有沒有準備緊急預備金、準備的6個月緊急預備金裡是否有包括固定儲蓄的預算,同時也要評估其他資產的金額與類型來判斷。


 


當收入來源不穩定,若其他資產臨時變現會招致損失,例如連動債、保單,或是虧損中的共同基金等,那就要考慮暫停儲蓄。特別是定期定額共同基金,如果財務狀況差,即便目前是低點,也應該要停扣。


 


Q:我不喜歡單純把錢放在銀行,每個月定期把錢拿去投入定期定額基金,應該也算是儲蓄吧?


 


A:嚴格來說,定期定額基金是屬於投資的一種策略,只是分散時間進場。但是定期定額基金相較於其他「短線操作」的投資方法,則是所有投資策略中最接近儲蓄性質的做法。


 


定期定額基金的特點為可以小額分批投入、定期定額持續投資,因此可以配合長期的財務目標,做中長期的規畫,當作儲蓄的其中一種方式。在國外,還有人把定期定額投資共同基金的投資型保單,稱為「Saving Plan」(儲蓄計畫)。


 


Q:外幣定存的利率比起新台幣定存要好多了,算不算是儲蓄的一種呢?


 


A:這部分要看每個人的目的而定。如果是為了自己平常有使用外幣的需求,則無論期間長短,都算是一種儲蓄。但如果是因為看好外幣走勢,期望賺到匯差,其實就屬於投資目的,因此同時就要有承擔匯率風險的心理準備,很有可能賺到利息,卻賠了匯率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M財富管理團隊 的頭像
    MM財富管理團隊

    MM財富管理團隊

    MM財富管理團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